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学校创办于 19 年 3 月,原为中央民族学院(大学支教)广西分院, 19 年改称广西省民族学院,19 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2006 年 2 月 14 日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共建,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十一五 ” 重点建设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 年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学校各族师生代表; 19 年 11 月,在等领导人的陪同下到学校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和校园环境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2001 年 3 月,同志出访东南亚三国时,亲切接见了学校在越南、老挝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朱德、陈毅、阿沛 · 、赛福鼎、、、司马义 · 艾买提、李兆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学校察指导工作。
在党和的正确领导下,建校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 19 年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 “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 ” 称号, 2005 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 “ 全国文明单位 ” 称号。先后 2 次荣获国务院国家民委 “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 称号,多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 称号。 19 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3 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 “ 良好 ” 等级。
学校位于广西南宁市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分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 1.2 万平方米(杨雨中南大学),其中东校区建筑面积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14% ,2006 年 3 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 “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 ,西校区正在动工兴建。 2006 年底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有书资料 125. 万册,电子文献资料 120.24万册(怀念大学的歌曲)。 现设有 15 个学院,有 2 个一级学科和 40 个二级学科含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涵盖的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个本科专业; 1 个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5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3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4 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 个自治区高校人才小高地。此外,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 10 个 “ 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 ” 之一, “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 ” 和 “ 汉语水平考试(河北师范大学专业)高等考点 ” 。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 “ 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 ” 。 19 年至今,已有来自 个国家的 10 多名考生在我校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长期承担对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汉语教师的培训任务,为这些国家培训了 100 多名汉语教师。
学校现有研究生 8人,本科生 125 人,专科生 17 人,函授生 人,预科生 10 人,留学生 8 人。在校教职工 1214 人,专任教师 8 人,其中正高 106 人,副高 209 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3 人(临沂大学教务),有不少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2001 年到 2006 年,学校共投入 29 万元用于科学研究。高层次课题立项增多,科研成果突出。期间学校承担课题 28 项,省部级项目 1 项;出版各类著作 2 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0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录论文 117 篇;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 302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励 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上海第四军医大学)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响,进入中国百强社科学报, 2003 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国家期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2004 年 “ 人类学研究 ” 栏目被确定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 名栏建设 ” 鹿晗大学批入选栏目; 2006 年成为教育部 “ 名刊工程 ” 第二批入选期刊。
学校先后与苏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等 12 个国家和地区的 所学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和合作协议;与多个国家互派留学生。截至 2007 年上半年先后招收了来自 24 个国家的 名留学生,累计派出留学生 2215 名。 2006 年 4 月,由我校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获得国家汉办批准。多层次的开放办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优化了办学模式与特色。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 9 万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技术人才。不少毕业生已成为颇有 成就的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诗人、党政军领导干部。
为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学校以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特色创优为基础,以不断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突出 “ 民族性、地方性、国际性 ” ,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构建并逐步完善以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独立学院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